中電十三所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再次合作,在高靈敏度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太赫茲自混頻探測器的基礎上,實現了外差混頻和分諧波混頻探測,最高探測頻率達到650 GHz,利用自混頻探測的響應度對外差混頻和分諧波混頻的效率進行了校準,該結果近期發表在碳材料領域著名的Carbon雜志上
近日,日本科學技術局示了一個基于石墨烯的高度集成、高速硅基芯片黑體發射器,工作波段在近紅外區域,包括電信波段。
石墨烯太赫茲探測器受限于材料的低開關比和弱飽和特性,難以在太赫茲波段獲得較高的器件響應?;跓犭娮釉淼?font color=red>石墨烯器件具有較寬波段的吸收能力,有望突破基于傳統混頻原理對器件制備工藝的嚴格要求,有利于大面積的器件集成。
與太赫茲電磁頻譜的其它頻段相比,位于紅外和微波之間的頻段似乎被忽略了。據麥姆斯咨詢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和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表研究成果,表明實現太赫茲光束的寬帶寬、大幅度且快速的調制是可能的,甚至只需非常簡單的器件就能實現。
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12月18日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人物”——《自然》每年遴選出的十位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曹原。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科研團隊采用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在兩種覆蓋單層石墨烯(SLG)的極性襯底(Al2O3和AlN)上實現了氮化鎵成核層(GaN NLs)的遠程外延。